2019 No.3(全文+在線閱讀)
|
|
發布時間:
2019-07-23
瀏覽次數:
300
|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年第3期在線閱讀 http://mall.cnki.net/onlineview/MagaView.aspx?fn=JNDS201903*1*
農業經濟- 唐超;羅明忠;張葦錕;
貧困是制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扶貧政策直接關系到貧困問題的解決。對70年來新中國扶貧情況和政策演變歷程展開分析,探索扶貧政策優化方向和路徑。研究發現:70年來,新中國貧困人數和發生率均呈先增后減趨勢,中國扶貧資金增長趨勢明顯,在財政支出占比階段性增減交替,貧困區域分布不均衡,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困難;按照不同時期政策特點,中國扶貧政策演變過程可劃分為救濟式扶貧階段,體制改革下大范圍扶貧階段,開發式扶貧階段,綜合開發式階段,多元性、可持續發展階段和精準扶貧階段等6個階段;在扶貧政策演變過程中,扶貧開發逐步實現了從政府意識到國家意志轉變,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參與的內生導向轉變;扶貧政策在扶貧理念、政策創新和體系完善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因此,扶貧理念應從消除絕對貧困向消除相對貧困轉變,構建動態脫貧機制;推進扶貧政策與農村發展政策融合;建立口徑一致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扶貧主體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參與轉變,發揮各類主體作用。 2019年03期 v.18;No.81 283-29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89K] [下載次數:43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8 ] - 于福波;張應良;
在鄉村振興戰略時代背景下,三變改革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機制-行動分析框架,結合實地調查和所掌握資料,對三變改革產生的制度淵源、動因和實施機制進行探索。研究發現:三變并非起源于較為發達的城郊地區,而是發源于較為落后的貧困山區。三變改革從一種模式上升為制度變革,根源在于資本下鄉對原有的鄉村治理結構及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營制度造成了沖擊,并對其進行了重塑,屬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制度變遷過程。另外,政府在推廣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政績導向,由此可能引發政策風險,對私人投資和農民造成雙擠出效應,且加劇了農村產業組織的虛化程度。最后建議在三變改革政策的推廣過程中,著力構建以農民為中心的主動協商型三變改革模式。 2019年03期 v.18;No.81 293-30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11K] [下載次數:16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 ] - 戴盼倩;姚冠新;徐靜;
基于產業關聯理論指出農產品電商發展會倒逼農業轉型升級,并從技術革命、人力資本積累與規模經營3個角度進一步分析倒逼效應的發生機制?;诖?結合我國2010—201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建立靜態與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與測量。結果表明:農產品電商對農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效應顯著但力度偏小;農業轉型升級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調整過程;當前主導我國農業發展的要素稟賦結構在變遷。 2019年03期 v.18;No.81 302-3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87K] [下載次數:16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6 ] - 趙玉;嚴武;
構建反映糧食種植面積變化的動態模型,將2004—2016年31個省區按照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進行樣本分組,運用面板聯立方程分析價格、風險、成本和需求等市場因素對糧食種植面積的影響。研究表明,主產區糧食生產價格無法對糧食種植面積的變化作出響應,糧食種植面積也沒有對價格波動作出正確響應,市場機制尚無法有效發揮對主產區糧食種植行為的調節作用。在受到外部沖擊后,市場自發的調節會導致主產區糧食生產價格和糧食種植面積偏離均衡狀態。非主產區糧食市場機制更加完善,在受到外部沖擊后,市場自發的調節可以使糧食生產價格和糧食種植面積恢復到均衡狀態。最后提出應從完善主產區市場機制和保障糧農收益兩方面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 2019年03期 v.18;No.81 313-32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67K] [下載次數:8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5 ] - 馬鳳才;張仕穎;
雖然轉基因食品已通過商業化運作進入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但是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爭議卻從未消失,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風險仍有疑問,這些疑問增加了購買的不確定性。利用黑龍江省調研數據,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感知風險、涉入程度對消費者轉基因大豆油購買意愿的影響發現:消費者對轉基因大豆油的健康風險、后代風險、功能風險、個體心理風險、社會外在影響風險對其購買意愿存在顯著負向影響;消費者產品涉入程度、購買涉入程度對轉基因大豆油購買意愿影響不顯著;消費者的涉入程度通過感知風險間接影響轉基因大豆油購買意愿;不同人口特征變量的消費者的感知風險、涉入程度、購買意愿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2019年03期 v.18;No.81 325-33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93K] [下載次數:11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 ] - 郭如良;劉子玉;肖嘉琳;翁貞林;
新型職業農民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有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根據江西省556位一村一大農民學員的調查數據,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社會資本與政策認知對一村一大農民學員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影響。結果表明:以家庭人口留村比例和常聯系朋友個數表征的關系資本與政策認知對一村一大農民學員的職業化意愿有顯著正影響,而社會資本中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對一村一大農民學員職業化意愿的影響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為此,政府部門在采取措施引導一村一大農民學員成為新型職業化農民時,應重視社會資本和政策認知的影響,以更好地發揮一村一大農民學員在鄉村振興中的推動作用。 2019年03期 v.18;No.81 337-34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74K] [下載次數:18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6 ]
林業經濟- 王領;桑夢倩;
根據H-K分解方法,使用CEPII BACI中2003—2017年HS02版本的國際貿易數據,客觀描述我國林產品對12個主要貿易國在雙邊層次上的出口增長二元邊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從總體來看,中國林產品出口增長中擴展邊際貢獻較小,主要取決于集約邊際的增長,這一現象即使在經濟危機發生后也沒有發生變化,中國對各個國家的二元邊際變化情況各不相同;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進口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內林產品產量、貿易政策、雙邊貿易距離、與進口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等都會影響到中國林產品出口增長二元邊際,不同的因素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影響也有所差異。 2019年03期 v.18;No.81 347-35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51K] [下載次數:8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 ]
畜牧經濟- 徐家鵬;
基于243家生豬養殖戶的調研數據,驗證是否可以通過關系治理促成生豬養殖戶和收購商之間長期穩定交易。結果顯示:生豬養殖戶和收購商可通過完善溝通,提高雙方交易滿意度,進而促進雙方交易穩定性提升。生豬收購商與養殖戶之間溝通通暢,但并不十分關注養殖戶的生產活動。超三成養殖戶對生豬收購價格并不滿意,近半數養殖戶感知收購商對其在生豬質量及供需配合方面并不滿意;生豬養殖戶與收購商是否長期穩定交易,并不取決于雙方是否信任,雙方交易的滿意度和市場環境是重要影響因子。因此,收購商應多關心和支持養殖生產過程,為雙方交易的長期穩定性提供情感基礎;養殖戶應明晰并努力滿足收購商生豬收購質量要求和產品需求;收購商應盡量滿足生豬養殖戶的價格訴求。最后,建議相關部門應推動生豬行業風險應急和防控機制建設,為生豬養殖戶和收購商之間長期穩定交易提供良好市場環境。 2019年03期 v.18;No.81 356-36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87K] [下載次數:7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2 ]
合作經濟- 穆娜娜;鐘真;孔祥智;
以黑龍江省克山縣的仁發合作社和河南省滎陽市的新田地合作社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探索交易成本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選擇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交易成本會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的選擇產生一定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雙方通過垂直一體化協作所降低的市場交易成本與其可能增加的內部交易成本之差越大,即一體化的凈收益越大,服務供需雙方選擇垂直一體化協作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服務供需雙方則選擇契約協作或現貨市場交易模式的可能性更大?;诖?提出要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民組織化等措施來降低服務外包的市場交易成本和服務供需雙方一體化的內部交易成本。 2019年03期 v.18;No.81 366-37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80K] [下載次數:19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4 ] - 李道和;趙創新;
基于江西省3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數據,通過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從合作社特征、合作社管理者特征、外部環境特征和市場預期4個方面進行研究,實證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意愿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合作社等級、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及思維方式、抽檢影響、同行競爭、是否出口、經濟效益預期、消費者預期與合作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意愿呈正相關;成本預期,風險預期與合作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意愿呈負相關,而管理者對安全農產品了解程度和政策補貼對合作社參與質量安全認證意愿影響不顯著;相比生產其他類型農產品的合作社,從事瓜果蔬菜類和養殖類產品生產的合作社更愿意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 2019年03期 v.18;No.81 376-38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88K] [下載次數:12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7 ]
土地經濟- 何一鳴;陳夢;
在農地剩余索取權管制放松條件下形成的國家與農戶間的離散型差分動態分租博弈中,外部偶然事件所引起的國家管制放松行為會誘致農民的反管制談判地位動態遞增。在基于農戶剩余索取權管制放松的時間連續型常微分最優增長動力系統中,若國家放松農戶土地剩余索取權管制且讓農戶最大限度甚至全部享受剩余索取權,農業經濟依然沿著最優增長路徑發展并鎖定在穩定收斂狀態。因此,農地剩余索取權管制放松可以沿著兩條路徑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上述理論假說與1990—2017年中國農地制度變遷的歷史數據相一致。 2019年03期 v.18;No.81 385-39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90K] [下載次數:5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8 ]
貿易經濟- 楊軍;董婉璐;崔琦;
近年來,中非農產品貿易規模在顯著增長的同時,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征。在深入分析中非農產品貿易在1992—2017年變化的基礎上,測算中非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和互補性。研究表明:中非農產品貿易整體呈現增長趨勢,在雙方農產品貿易中的重要性顯著提升。然而,中非農產品貿易面臨突出的結構性問題,雙邊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程度不斷降低,將顯著制約中非農產品貿易增長潛力。這種貿易結構特征表明:單純依靠貿易促進的方式已難以有效促進中非農產品貿易增長,亟需在生產技術、裝備和能力等方面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2019年03期 v.18;No.81 395-40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95K] [下載次數:12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5 ]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 王鵬程;王玉斌;
鄉村管理服務型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撐?;趯嵉卣{研及對重要國家政策文件的梳理,分析鄉村管理服務型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路徑和可改進的對策意見。研究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鄉村管理服務型人才培養方面有較大的改善,但鄉村管理服務型人才振興還存在管理方式陳舊、技能水平不足和福利待遇較差等現實困境。提出應不斷完善政府制度安排、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及提升人才自身綜合素質,三者彼此約束和激勵相容,從而形成合力,以實現鄉村管理服務型人才的振興。 2019年03期 v.18;No.81 407-41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07K] [下載次數:24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 ] - 徐頑強;王文彬;
著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理應協同思考農村空心化治理和社區建設問題。當前,二者共同面臨著農村經濟發展遲滯、社會建設受阻、資源浪費嚴重和鄉土文化衰落的困境與挑戰?;谵r村發展實際,可以精準識別治理農村空心化和社區建設的融合基石,治理農村空心化可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機遇,而開展社區建設也有助于消解農村空心化的不良效應。為此,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落地進程中,可制定出合并二者工作融合方案。既要整體性設計空心村的社區建設方案,并積極探索適宜的社區建設路徑,也要不斷完善社區治理機制和豐富社區文化體系,助力農村空心化治理工作。 2019年03期 v.18;No.81 416-42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82K] [下載次數:39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7 ] - 常潔;高文波;何鵬;
貧困村的旅游扶貧潛力評價,是實施鄉村旅游減貧工程的重要依據。通過文獻分析與整理,立足多維資本視角,從農戶旅游生計資本、村域旅游地理資本、區域旅游幫扶資本3個維度探討影響貧困村旅游減貧發展的主要因素,并用AHP分析法確定各因素的權重,構建旅游減貧潛力綜合評價模型。同時結合四川省小金縣墨龍村為例進行分析,得出該貧困村旅游減貧潛力水平等級,并提出旅游減貧的策略性建議,以期為貧困村尺度的旅游減貧評價理論和實踐提供借鑒。 2019年03期 v.18;No.81 424-43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60K] [下載次數:19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1 ]
農村社會- 張歡;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不同區域農村集體經濟應具有差異化定位。依靠資本下鄉或休閑旅游振興鄉村,不僅可能擠壓農民的生存空間,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風險。面臨人地分離與資源下鄉的契機,集體經濟組織在充分發揮統分結合的體制優勢、并積極進行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民主管理型集體經濟。這種類型的集體經濟通過集體化資源整合機制、公共化資源再分配機制以及民主化資源管理機制,克服了農地細碎化困境,有效實現了自上而下的國家資源與自下而上的農民需求的對接,從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進了農民福祉,實現了村級有效治理。民主管理型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對當前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集體經濟定位具有重要啟示。 2019年03期 v.18;No.81 433-44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57K] [下載次數:12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3 ]
|
|
|